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推广科学育儿知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为什么推广科学育儿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很多幼儿园和家庭都喜欢对孩子使用代币奖励机制,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 超前教育到底有没有用?为何有些父母乐此不疲?
我是不太赞同用这种方式做为奖励的,在光谱幼儿园会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吉祥物,小粘贴,或是某种获得玩具的权力而不是钱币。
我们有个朋友的弟弟小的时候家里的哥哥们为了鼓励弟弟多做家务就用货币做奖励,到时现在大小伙子都要成家了干点什么事情都要用钱来兑换或者奖励。
超前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认为今天我们更应该讨论的是“该怎么超、超多少的问题”,而不是“该不该超的问题”。
事实证明,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超前教育越是普遍,越是落后贫穷的国家和地区越是希望按部就班。但是有一个无论你认可与否都不会改变的事实,就是当世界在飞速改变的时候,我们不变,就会被淘汰!
透过超前教育的表象我们看到背后的本质其实就是“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优质教育***的稀缺性是任何自然***都无法比拟的。学区房撬动的万亿房地产市场也印证了这一点。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923.42万人,而211包含985的录取人数在45.5万,录取率在4.84%。
所有人都知道,只有站在了那4%里面,那才是开启未来的敲门砖。这也意味着在中学如果没有排在班级前五名,基本就和知名的大学无缘了。
再往前推,以岛主生活的魔都为例,大概率能考上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的中学里四大名校、八大金刚一共只招了855个学生。(而同期参加中考的共有7.5万人。)
现在你该知道那些家长为什么要让孩子提前接受教育的原因了吧。如果家中没矿或者也不是什么官三代,要想跨越阶层,只有提前学、全面学、拼命学。在学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原来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加努力。而那些不超的人现在跟不上节奏。将来也永远跟不上。因为你奋斗的天花板可能正是别人的起点。
这张图估计有人曾经在某些地方见到过,虽然算得上是一个段子,但也从另一个层面反应出了一些问题——这就是超前教育到底应不应该?
有的家长误认为“早期智力开发开始得越早越好”。于是,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当前,为了上更好的小学,不少幼儿园和家长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孩子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同样,小学开始学初中课程,初中开始学习高中内容等。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一环扣一环,就这样一步步把孩子们逼进了应试教育的华山一条路。
卢梭所作《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当前的各类超前教育无异于揠苗助长,看似成绩领先,特长傍身,实则根基不稳,不能行稳致远。超前教育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古有伤仲永,今有各类少年班,但是成就者寥寥。
学校是获取知识,更是孩子们价值形成的地方。学校教授知识更要培育价值,正确的爱、尊重、理解,教孩子学会欣赏、反思,学会自我学习和探索。动辄就以脑筋急转弯作为幼儿园的面试题,把高年级知识作为小学的面试题,可以说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初心。一味地以超出年龄学习能力的超高标准要求学生,无异于推卸学校教学责任,忽视孩子的性格和价值养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生更是长跑,只有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培养孩子探索知识的兴趣,才能让孩子学得会,会学习,发展更长远,更有“后劲儿”。
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这样也才能避免专项治理工作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死循环。
所谓的早教,其实都是美国60/70年代经过实验并验证了的,毫无用处的骗人把戏,社会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打着早教的旗号行坑蒙拐骗之事,着实可恶,就正如我们学校前几年鼓吹的素质教育一样,绝对骗子!!!
只要小孩能愉快地接受超前学习,那有什么不可以呢?其实,每个家长心情差不多,谁愿意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一篇文章写的不错,就是说小孩在上小学前应该认识7--800汉字,这样读一年级会跟得上老师的节奏。我非常赞同这观点。
优秀的孩子不存在超前教育。
普通人都在抢跑,起跑线就一样了,所以确实没用。但是这是一种博弈,你不抢跑,别人抢跑了,你的孩子就可能从普通沦为不普通了,谁也不想冒这个险。
超前教育的效果要看家长的智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推广科学育儿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推广科学育儿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