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凯里早教课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凯里早教课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高考考上985,211学校的学生是什么样家庭?
我的一个女同学,姥爷是教授,姥姥是大学校花。她长的也漂亮,比姥姥当年差点儿。父母这辈儿比不上老一辈的成就,但也是事业单位。
从小学英语和弹琴,我们那时候学这些东西虽不是极罕见,但也不是普遍的。
家里书比较多,有个大书架,后来她告诉我,她闺房的柜子里除了衣服,塞的都是她爸爸的书。我们有一次说起羊脂球,她说哎呀,你不知道,挺露骨的。然后从家里找了一本羊脂球,一本十日谈给我看……
她中考成绩并不是极好的,没有考上我们市最好的一个高中。但是和那些从小一起上英语班,又漂亮的几个女孩比,好多了。后来她就考上了排名靠前的985大学。
另一个男生,爷爷奶奶是以前的领导,父母是会计师。但是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过,老人照顾不周的样子也可怜兮兮的。
但是也是课外班、课外书的一样不少。最后考上985。
后来的统计数据说清北的学生,出生于公务员、教师家庭的比较多,和我想象中的差不多。
80、90年代,考入985、211大学的农村学生占比不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甚至考取了“状元”。
到了2000年以后,农村和城市的一般家庭,能考上985、211大学的比例很低,寒门“状元”十分罕见。
为什么呢?我观察过,也思考过,其中一点很重要:教育愈来愈不公平了。
80年代、90年代初的学生,参考资料都很少,更没有课外补习辅导这么一说,老师都是勤勤恳恳地围着学生转,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校教学上,经常有老师们为了抢占一节自习课而发生争持,老师都是硬功夫,自己编题,自己刻板,自己油印资料。学生的竞争环境非常公平,同一所学校,享受完全相同的教育,考试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刻苦程度,与家庭背景几乎没有太大关系。
从90年代后期,早教、择校、学区房、校外补习班、网校等等的出现,造成了教育不公,老师们也是校内校外两头教,只在学校上课而不参加补习的学生不仅学业上吃亏,有的老师还“穿小鞋”。家庭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绩。
现在,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家庭差别等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考成绩。
我倒认为能考上985或211的孩子,他们大多都是一线城市工薪一族的父母,薪酬***比较高,他们的父母心里很明白也很清楚,要想在一线城市生活长盛不败,深根扎在城市,必须有资本,所谓的资本就是知识,只有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才是根本,所以拼命的挣钱,把孩子从小送进重点学校,培优班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即使是星期天或***期孩子必须接受名师指导,重点攻克难关,力求达到每科功课平均值98分以上,而农村的父母就截然不同,他们非但不重视教育,还觉得农村的孩子读太多书没有用,读书无用论就是从这里来的,读书不成三大害,自己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田为生,是不可能出文人的,甚至有些父亲***一万八千块钱,玩得开心,输得欢喜,但孩子要一百几十块钱买学习资料,要不就说没有钱,就是给了也被臭骂一顿。就算是孩子本身天资聪颖,但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下,你认为有可能考上985吗。就算有也只能是普通本科也就不错了。
我家族里有6个985、211大学毕业的哈工大、地质大学、郑大、西北工大、南大、南航,但是都是2000年前后考起的,家人非常注重教育,在长辈眼里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七八十年代家里就有七个大、中专生。
但是近几年家里参加高考的孩子都不怎么样,二本居多,家族长辈都指望我儿子重振旗鼓[捂脸],我跟老婆说,清北是生出来的,985、211是天赋+人文环境+后天努力。
在我看来当前环境下“寒门出贵子”的概率相对于早些年小了很多。一是享受不到优秀的教育***。二是家长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陪伴。三是上培训班的经济基础少。四是家长本身就是被高考淘汰下来的甚至初中都没毕业,更别说家庭人文环境和优秀基因了。
但是,凡是没有绝对,农村孩子(我自己也是农村出身)每年清北的也有,985-211更有,只是比例比以前低了很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凯里早教课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凯里早教课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