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星星,90后老师,从老师的角度,思考育儿,一起聊育儿的那些方法
没有永恒的努力,就没有持续的进步。
育儿也育己
——星星拾贝壳
我是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不在公立学校,在当地有名的民办学校。
当地的民办学校,成绩为什么会比公立的学习好。
是的,民办学校的老师都很拼。
当然了,公立学校的老师,也是非常累的,很多市区学校的老师,工作量非常地大,有些老师也是经常自动进入加班模式。
因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
一线的老师,真的非常地累。
父母的视野决定了孩子看得到的世界,孩子的成长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之上,所有的教育选择都是父母思想和眼界的体现,育儿就要先育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是奇奇怪怪的,做父母的就要可可爱爱了。
父母要阅读三本以上关于0-6岁幼儿的心理学书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植根于爱”,每个做父母的都爱孩子,却不懂如何把握爱的尺寸?
家庭的辛福和谐也是在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家庭育儿氛围,敢问一个做父亲的不爱母亲的家庭,纵然你有再多的育儿经验,孩子看到的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所以爱与责任是榜样。
感统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敏感期的学习也是必备的,这三大知识系统能够指导你在育儿的过程中前行。
我感觉是多读书,读心理学书籍,了解自己也了解孩子。
然后读大咖的育儿书籍。
多观察孩子,真正理解你的孩子。
其实没有人不慌的。即使育儿专家,给他个孩子,他也难免有慌乱的时刻。
大家都是某些地方做得好,分享一些经验。某些地方做得差,向别人学习一些。
作为父亲有什么好的育儿方法?要有实践经验的?
我举两个实例:一,一位城里的父亲在孩子学前期时,就有意启发引导他自觉学习,方法是:在自己不大的书房里,摆一张桌子(两个位子),每天父子俩坐在一起,各自看书学习,一直持续到孩子初中毕业,养成习惯,一天孩子说,爸爸是一爱学习的人。五十年过去了,现在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学教授。二,一位农民父亲,在外打工几年,将女儿在家由其奶奶管教,她初中毕业,初中读了一年,成绩很差,失去信心,不想续读,后来其父亲把她带在身边,没有批评她,只是对她说:您是懂事的聪明的孩子,只要认真学,以前的知识也可补起来的,初中毕业后,再给您念高中,长大有一个好前途。孩子听进了,而后很努力,成绩慢慢地赶上来了,初中毕业考上民办高中,由于成绩尚好,学费不高,能读得起。高中毕业,考上专科卫生学校。她更加努力了,在校参加了中国***。毕业后被县医院录取,做一个护士,现在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我多次碰到其父母亲说:您们用鼓励的方法,去教育子女的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说:要感谢您啊!
以上例子,不是虚构的,特此说明。
我带儿子看了其中的两部《狮子王》,《***补习班》,两部电影我都有落泪,简单情节背后的父子情颇令人回味。我发现这三部电影中都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父亲。辛巴的父亲是狮子王木法沙,马飞的爸爸是马皓文,哪咤的爸爸是李靖。无论是动物,神话人物,还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这三位父亲都是绝对的好父亲!他们都给孩子带来了影响其一生的积极力量。他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用尽全力去引导孩子成人。
当小辛巴为证明自己的独立,冒然闯进鬣狗的地盘,将自己和朋友置于危险的境地时,木法沙救人下他后说"I am only br***e when I h***e to be. Being br***e doesn't mean you go looking for trouble.(我只在必要的时候勇敢,勇敢不意味着四处找麻烦)。事后父亲深沉地舔舐了小辛巴,表达自己其实很害怕差一点就要失去他。小辛巴才明白原来作为狮子王的父亲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在辛巴重归荣耀的历程中,是爸爸曾经的爱与语言给了他力量:“you are my son and the one – true king.”
当马飞被教导主任讽刺"煤球再怎么洗,也成不了钻石"时,马皓文坚定地对儿子说"即使所有人都说你笨蛋,我也相信你不是,永远不是"。他永远无条件地信任孩子,即使孩子想要征求他能不能不睡觉时,他也会充分信任孩子"你自己的事情,不用问我"。他知道只要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他可以做地球上任何能做的事:“只要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
当小云云问"哪咤是你什么人",李靖回答:"他是我儿",一句质朴的话戳中泪点,父亲愿意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哪咤的命,这也感动了神仙。即使知道哪咤是由顽劣的胎儿变来,他也接纳儿子,用无私的爱去感化他。父亲常常鼓励哪咤"不要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有你才能决定你是谁"。
与[_a***_]的爱相比,爸爸带给孩子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有力量。
父亲是孩子眼中的大树!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
父亲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父亲要是不满意现在的自己,就趁着有孩子的机会转变吧!
父亲不要妄想失败的父亲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感谢邀请:
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父亲,2019年3月来北京就为一件事: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
带娃:
生活是最好的教学实践基地,广告牌、路标可作为孩子识字的教具;公交车、超市可引导孩子学习数学、物理等社会常识;公园是最好的自然课堂......
具体事例——我们家孩子三岁时,有一天去超市无意间发现了,大米和塑料勺子会因“摩擦起电”而 “难舍难分”。正好孩子想买隔壁的山楂条,我们约定每给一位顾客讲清楚大米“摩擦起电”就可以购买一根山楂条。有了约定我们就一起努力完成,最开始我帮忙请其他顾客停留听故事,到后来孩子自己会找他喜欢的顾客,请他们停留听他讲故事…… 1小时后,我们买了20根山楂条,心满意足的回家了。当然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完成任务,那拒绝买他想要的东西也很容易说服他。
全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一学期近两万亿元,家长该如何科学育儿?
我现在越来越迷茫“科学育儿”这个概念性的词语了。
我觉得教育无非就是“尊重,平等,宽容”,以爱为前提,适当放手,适量引导就好。现在全国中小学家庭教育支出一学期近两万亿元,说实话,就我身边的家长来说,有多少是花着冤枉钱在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和特长课。难道把孩子交到那些培训班真的能把孩子培养的很优秀吗?
七八十年代的孩子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但并没有被家长溺爱或者送往各种培训机构培养,一切都好像是顺其自然的。比如体育方面,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这些运动,就在学校内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那时候,学校里几个简单的水泥台子就练出了区里市级的比赛选手。孩子们每天都可以自由地在学校里***,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团队精神。孩子们和孩子们之间的话题很广泛。
比起以前,科技进步了很多,孩子生活的乐趣却少了太多。所有的课余生活都被各种课占据,好多孩子学成了“小眼镜”,走在大自然里却连韭菜和麦子都分不清。他们失去了蹲在地上研究蚂蚁的时光,失去了欣赏秋天第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时光,从没有来得及看看星空最美的时候。然后……然后就长大了,继续在这个混沌世界里打拼,找工作,谈恋爱,结婚……再次把这种麻木的生活轨迹重复到下一代。
我们不能确定这样的人生是快乐的,因此也不能确定这样的育儿方式是“科学的”。
所谓“科学”,就是遵循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在了解儿童内心需求的同时给予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教育指导。儿童的天性是属于自然的,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是充满好奇感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
家长给予他的,应当是一个健康完善的人格,积极自信的性格,还有广博登高的见识。一个人未来的优秀成功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众多的培训班。而以上几点如果家长引导得当,他的各方面学习怎么可能不好呢?可以说,学习,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只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因为他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家长有钱给孩子报各种班,还不如投资在给孩子买多一些世界经典书籍,多一些带孩子投身于大自然中,甚至可以安排一些劳作活动,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书籍里和大自然中获得养料,它们才是使他能“科学成长”的最佳指导之一。而家长,永远不要奢望把孩子“扔”到培训班成长。亲自引导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长,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感恩悟空小秘书的邀请,我是教大育小。全国中小学家庭教育支出一学期近两万亿元,这个巨大的之处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并且还逐年上涨。这个反应了什么呢?
首先:反应了我们全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增高,人们对孩子的发展有了近一步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成绩靠自己,你自己看着办的情况已经过去了。
其次:也反应了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能够赢,为了让孩子能够更上一层楼,就只有通过补课来实现。
第一:给家长增加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这个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对于部分家庭来说,孩子的补课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二:过量的补课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本来就比较大,再加课余时间要补课,有的孩子补课排的满满的,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这样的巨大负荷下,孩子身心长期得不到释放,身体和心灵都处于疲惫感,压力重重。
第三:过量的补课,家长和孩子都有了巨大的期许,当达不到的时候,就会进一步激化亲子矛盾。
当花费了巨大的金钱,许多课余时间后,孩子考试成绩进步不大,排名依旧不理想,就会带来巨大的矛盾和压力。
第四:还有一些其它的负面影响。
现在大部分家庭孩子很少,一般只有一两个,家长们也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支出占了家庭支出的大头,已经是大部分家庭的客观事实。
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被送到各种兴趣班,练就十八般武艺。到了中小学时期,尤其是中学,上辅导班成了最重要的支出,看看社会上遍地开花的辅导机构就知道社会对辅导班的需求量有多大了。之所以会这样,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家长盲目跟风。看到周围别的孩子基本上都去辅导班,唯恐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落下、超越,自己的孩子不上辅导班好像心里就没底。于是也赶紧给孩子报一个。
其次,孩子成绩确实差。而身为家长又束手无策,对现状无能为力,于是乎寄希望于辅导班,希望能通过上辅导班提高孩子的成绩。
再次,家长工作忙,没时间。很多家长工作缠身,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每天接送孩子,辅导孩子功课。于是干脆给孩子报个辅导班,放学接孩子和辅导功课的问题也都解决了。
其实,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得先教育好自己。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愿付出时间陪伴孩子,不重视与孩子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了解。相反却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或者用物质和在外在的力量去弥补身为父母应该做而没做的不足,最后的结果,哪怕是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钱,往往也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
说实话,这些数据一点也不意外,无论是一年为初中学生报补习班花费8.8万元,还是全国父母为孩子学习额外花费每年2万亿。
先说为什么中国父母们为孩子学业一掷千金。首先这是多年来教育产业化政策实施的结果。举国把办教育当作是一门生意,人为把公共教育学校分为国重、省重、市重,三六九等;放任乃至纵容民办私立学校网罗优质私资,攫取优质生源,利用种种噱头和***手段炮制所谓“名校神话”。中国父母置身其中,为了自家孩子能跻身稀缺名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当然,自然,也必然会趋之若鹜地为孩子购买额外的昂贵的培训补习***。
问题是,这种恶劣和败坏的现象本质上是不折不扣的忽悠。本来应该是公共教育的责任,不负责任地推诿给家长,把压力加诸学生,使中小学生普遍压力重重,疲于奔命。
举个例子,***如小升初100名学生,其中10%能跻身“名校”,15%能入读较好的“次名校”,剩下75%的学生只能服从电脑排位,随机就近分配一般初中。那么,无论学生承受多大压力,父母耗费多少钱财,入读名校、次名校的比例并不会变,只有10%~25%的学生有机会跻身各类稀缺名校。
事实上,当大多数学生都被补课,承受重重压力的情形下,与大多数学生都自由发展,轻松应对学业的情形,二者不会有本质区别,都是在课业学习上最具有天赋的学生有最高的概率跻身名校,资质平平的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机会。
知道问题出在哪了吧?父母的焦虑,孩子承受的重负,根本就是冗余因素,让大多数父母不再焦虑,孩子学业不再承受重负,所谓名校照样最大概率录取最绩优的生源,但大多数父母不必付出高昂的代价给孩子补课,孩子也不必承受无谓的重负,有机会全面发展,而不会因为学业负荷太重导致厌学和丧失生活与生命的热情。
但是,父母普遍为孩子学业忧心忡忡,学生普遍承受着高企的学业重负,受益的不是父母,不是学生,不是中国的教育,而是把持公共教育***权柄寻租变现的公权力,而是***推波助澜的教育商人。
这样的现象且不说是对大多数学生父母的***掠夺,对大多数学生的变相戕害,站在中国教育的高度,也是对中国教育的持续戕害。它造成的社会后果和历史后果就是导致数十年来中国优秀人才接受教育后的平庸化,普通人接受教育后的低素质化。前者从近70年来各项顶尖的科学奖项(菲尔茲奖、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奖,甚至唯一荣膺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项的屠呦呦所接受的是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培养的获奖者悉数为0,后者从现时代舆论普遍认同的国人素质不高,可见一斑。
回过头来再说,对这种现象怎么办?其实对于把持公共教育***权柄的部门和机构来说,普遍提升公共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预算和师资培训跟上。但小升初有超过75%的学生有机会轻松跻身水平相当的“名校”,学生父母还会那么焦虑,还会花费不赀为孩子补课吗?中国的孩子们还会承受那么多无谓的学业压力负荷,还会失去童年和青春应有的快乐吗?
谢谢邀请!
全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一学期近两万亿元,家长该如何科学育儿?
个人观点:这个问题太大,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回答,试着说两句!
一、教育支出: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马虎不得!
但就教育支出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家长们,能像中国的家长们这样重视教育,更别说教育投资了!
中国的家长们,是最舍得为孩子的教育投资的!关于教育投资大部分家长是很理性的,但也有肓目投资的家长!
比如:听信宣传,攀比,虚荣心作怪,缺少正确智慧的判断能力等等!
你看过的育儿书,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本?影响了你哪些固有认知?
视频加载中...
我看过的育儿书有,张思莱育儿系列,正面管教,西尔斯育儿,母乳喂养,小土的睡眠法,0—6岁育儿,0—6岁习惯培养,骑鲸之旅,瓢虫姐姐教你如何放松,双胞胎睡眠法等等。
就小婴儿方面我最喜欢的是《西尔斯》,他对我有以下几点比较大的启发:
1,育儿要放轻松要相信自己,如果你想全乳喂养,多吸。
2,相信妈妈的直觉,你想抱就抱,你甚至可以把他放进育儿袋背着跟你一起,不用在意别人说的宠坏,不必在意或者过早训练小婴儿。
3,所有新手妈妈会遇见的问题,我基本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遇见什么问题都可以先翻翻书。
4,他教会我,做妈妈不用太紧张,从容一些。
还有一套是张思莱的,当宝宝上幼儿园后经常会感染细菌生病,很多儿科问题,张思莱奶奶书里都有介绍,可以翻翻她的书听听他怎么说,这样心里有个底可以判断一下。
再来说说,我觉得很不好的一本书是《双胞胎睡眠手册》,他一上来就让我使用哭声免疫法对小婴儿进行睡眠训练,我竟然相信了,因为他说你不让他们哭回头哭的是你们,当时还在月子里,带的精疲力尽的我试了三个个晚上,第一个晚上四十五分钟后睡着,第二个晚上一个半小时后勉强睡一个,第三个晚上,一夜到天亮,每个宝宝出生就有他的特质,但是图省事,或者太焦虑给宝宝使用哭声免疫法的做法我觉得很不好,这本书我觉得十分不推荐。
我觉得非常好,但是我试用后没有效果的是小土睡眠法,一胎我还没有接触这边书,哄睡简单粗暴的,就是奶睡。再大点你睡不睡我不管我先睡。二胎双胞胎,用不到,因为两个宝宝总是相互影响,所以,这本书如果你们在看可以孕前买,先学习,宝宝生下来后实践实践,我是临时抱佛脚,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我用了没有成功。
李子勋的书籍《陪孩子一起成长》。本书从家庭治疗师的视角,告知我们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里发生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问题、哪些不是问题、如何去解决。本书还加入了大量的个案,涉及了一些后现代的家庭育儿与社会育儿的思想,并增加了对儿童智力培养的新观点;同时设计了一些***,使本书通俗幽默,增强了我们家长的记忆与阅读的快乐。原来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大多数又是父母关系出了问题。父母关系是一,亲子关系是二,有一才有二,有二能把孩子教育好,才能成为我们想他们成为的那类人。
最受启发的是《养育男孩》这本书。
作者是史蒂夫.比达尔夫。也是一位医生和著名的心理学家。
最受启发的有两点 。
第一点,决定男孩特点的根本因素,是睾丸因素。
细读了这本著作,让我更清楚了许多男孩儿他们行为的来源。
依据他的这个理论,那我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男孩,知道男孩、同时也帮助男孩儿的成长。
第二点。就是男孩的大脑构造和女孩的构造不一样。
所以,男孩的智力和语言发育要比女孩晚一些。 这就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了为什么,在幼儿园或者在小学阶段,看到的许多女孩子,她们显得聪慧,灵力。而且在班上出头露面、在人前能歌善舞的,基本都是女孩。
导读:读过非常多的育儿书,说到对我启发最大的还是要数《爱和自由》这一本,它真的让我获益良多。
其中有几个观点,可以说直接改变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感觉阔然开朗,恍然大悟啊。
一、教孩子可能是奴役孩子
我以前一直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因为自己没教好,责任都在于家长,在于老师,直接就否定了孩子他自身的存在。书里面有个例子非常的贴切,小朋友穿鞋子,总会很经常穿反脚,左右的鞋反过来穿,而我们也总是会反复的叮嘱甚至斥责他,其实这件事情就说明了我们成人的过度干预。
一个孩子他的成长,不管是身体还是思维,其实都是一个慢慢独立的过程,旁人越是指导,反而会让他们无法建立自我,很容易就变成了顺从。如果他真的觉得鞋子不舒服,其实他们自己就会重新把鞋子穿好,而我们的介入,反而使得孩子丧失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也没有了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能力。
二、智力的真正内涵
我相信在非常多成人的眼里,孩子的智力衡量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因为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用他们固有的教育经验来看待孩子,来教育孩子。而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其实一个人的智力体现,跟他的语数英学习考试成绩关系不大,而是应该由他的人格、思想作为衡量标准,这比背书做题要重要得多。
现在越来越多的神童,他们拥有着哪个年龄段所不应该有的知识,而很多人都认为那就是成就,那就说明了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对比他们很多平凡的孩子跟***一样。事实上恰恰相反,这种压榨出来的聪明,反而在毁了孩子,对于正在尝试理解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孩子,被灌输了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来的知识,只是做好了就会被称赞,扭曲了他们的身心。
我看过最好的一本育儿书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没看之前就有几个好友向我推荐,说是评价很好的一本育儿书籍,值得一看。
看过之后我也极力地向朋友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很受用的一本书,不管您有没有孩子,都该看一看的,一定会对您有特别大的帮助。
书中对一直以来的语文学习,说了自己的看法,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语文的理解,受教太多了。一本智慧,有深度的书!
这本书差不多是我三年前看过的,但现在还印象深刻。书中的观点完全认可,里面好多育儿方法也很实用,对我醍醐灌顶。
最后感谢尹建莉老师,您既是一个好妈妈,同样也是我的老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育儿知识大全语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育儿知识大全语文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