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脑残育儿知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脑残育儿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什么是“贬低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带来什么影响呢?又该如何改善纠正?
什么是“贬低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带来什么影响呢?又该如何改善纠正?
几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贬低式教育”:“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多好”“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乖”……这些话在我们耳边都变得麻木。
显而易见就是用各种方法贬低自己的孩子。可能很多家长在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对孩子的伤害,因为家长认为,这是激励孩子进取的方法,是激将法。事实上,很少孩子能在家长的“贬低式教育”中获得激励,而更多的孩子却是受到伤害。
这种“贬低式教育”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逐渐丧失自信,甚至有的孩子会怀疑自己的父母是否爱自己,更多的孩子最终失去了自我价值感。
下面说说孩子在“贬低式教育”中的感受。
第一,“妈妈说我不行,我肯定不行”
有些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笨死了,什么都不会”。这样的语言下,孩子会怎么想?孩子会想:“我真的笨死了,什么都不会”。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还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吗?他甚至会认为 ,“我妈已经确认我笨的事实”,因此可以为不努力学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第二,“妈妈说我没有优点”!
家长经常贬低孩子,孩子就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我在与学生交流时,问学生有啥优点,有的学生就说:“我哪有优点啊!缺点倒是挺多”。我问:“每个人都有优点啊,你怎么会没有优点呢?”学生回答:“妈妈从来都没夸过我,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有啥优点。”一个看不到自己优点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悲!
第一,多关注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关注并扩大孩子的优点,孩子才能越来越好。
”你怎么这么笨,看看人家小明如何如何。“
”妈妈,我考了98分“
”怎么才考98分,那2分怎么丢掉的,你就不能上点心吗?“
”你怎么什么都不会,笨得像牛一样。“
”和你爹一样,没出息。“
这,就是贬低式教育!在这样的父母的嘴里,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最好,自己家的孩子要么是最差的一个,要么就是差那么一步。即使是考个好成绩回来,迎接的也是埋怨声,带来的也是唉声叹气。
那么,这种贬低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孩子的所作所为长期难以得到家长的肯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这样,下一步做事情的时候必然会畏手畏脚,小心翼翼,不敢跨越雷池。时间长了,长期的压抑,必然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心理会影响到孩子的方方面面。
比如学习,他会觉得自己脑子笨,因为妈妈天天说他脑子笨,说得多了,他就觉得妈妈说的或许是对的。对于稍微难一点的题,他就没有勇气思考。他会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去解决难题的,解决难题那是妈妈嘴里的好孩子才能做出来的,自己是个低能儿,没有必要去探索。
***期前我教学的是毕业班,很多孩子面临着升学问题,从家长当中体现出一种焦虑情绪!
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成绩还可以,但是有些时候起伏比较大,但是他父亲特别着急,每一次考试可能都会训上他1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都可能。孩子越来越大嘛,训久了可能就会产生抵抗情绪,叛逆心理也出现了,所以他们之间交流都非常困难!
这个家长就经常和我交流,让我帮帮他让我,多提醒孩子,认真学习,不要辜负父母的希望。
父母的焦虑我也能够在这个孩子身上得到体现,每一次测试的时候他都做得很谨慎,每次交卷的时候它都是最后一个交,生怕某个地方由于自己粗心大意做错了,导致分数变化比较大,回家被父母训。
所以我把孩子这种反映告诉了家长,我说你们家长的因素,导致孩子现在这种状态不怪孩子。因为你们逼得太紧了,偶尔分数上下波动一下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孩子还是非常听话的,我跟他讲,你要理解父母的焦虑啊,毕竟马上要升学了,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拼尽全力去选一个好的学校,他们也希望你有一个好的学校可读。但是这些学校也是需要成绩的。同时我也认为你还是可以,你还是做得非常不错,至少要肯定他。
当然我也很坦诚的和他说了,我们要改变父母的观点,可能目前是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理解的心情去体谅我们的父母,主动和父母交流,说说你最近的学习情况,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以及你是否解决没有?我相信以后与父母多交流一点,也许他们就不会对你施加更大的压力,不管怎么样,我们的父母都是特别爱我们的,我们会不会因为我们自己跟父母顶撞或者发脾气,或者不理解父母,让你自己的父母伤心难过?时间久了,他们可能得了疾病比如焦虑,你愿意吗?他当然说不愿意。
同时我也在父母焦虑的时候告诉他们不要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他不然他们做任何问题的时候,左手做做战战兢兢,他们首先会考虑到父母可能会不满意而有所顾忌,不能放开手脚的去轻松的应对每一次测试每一次考试。由我在他们之间进行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关系逐渐有所改善。记得要毕业的时候,那个男孩对我说,杨老师你说的都是对的,我发现我按照你说的去做了,我就没有再受到他们更多的压力,但是还是有,但是比以前少的多了,我也更轻松了,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了。
在中国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事实上,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原因一:认为贬低孩子就是一种激将法,能唤起孩子的斗志。
其实这往往是家长一厢情愿的想法,能否把孩子的“将心”激出来尚未可知,但孩子的“挫败感”可是被家长激出来了。
比如孩子花了很长时间画了一幅画,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他的一幅巨作,他满怀信心地拿给妈妈看,希望能从妈妈那里得到肯定和赞扬,这是孩子想要从妈妈的肯定中找到自我价值。但妈妈拿起画随口就打击了孩子。或许就因为妈妈的否定,从此孩子不再对画画感兴趣。
原因二:家长认为贬低孩子是一种谦虚,防止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谦虚一直是我们保有的品质。不过家长把贬低孩子当成一种谦逊,其实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孩子的自信心会在家长的一次次贬低之下失去,自卑感和挫败感一直充斥着孩子的内心,在这样的心境下长大,如何让孩子内心强大?
例如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路上遇上熟人,熟人客套地表扬一下孩子很乖,很漂亮等,很多家长忙谦虚地把孩子的缺点拿出来客气,其实心里很高兴别人赞扬自己的孩子,但说出的话却把孩子伤害得体无完肤。
1、贬低式教育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脑残育儿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脑残育儿知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