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华老师育儿知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华老师育儿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如何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现在的有关国学方面的书籍很多,相对于低年级孩子的书籍大多都配有拼音、画面新颖,很能够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关键是家长如何引导的问题。
在孩子学习闲暇之余,家长不妨对孩子多讲中国历史故事,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感官上的认识,激发孩子想了解历史上的人物、***、文学作品、历史背景等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及时为孩子推荐有关国学方面的书籍,孩子会有兴趣阅读的。
就在刚刚,我叫小外孙快去洗脸刷牙,可是他拿着一本书在那磨蹭,理都不理我,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他在特别专注地看一本学成语的书。
看我走过去,他翻着书说:这个“盲人摸象”,我们学过了,“杞人忧天”我们学过了,这个“高山流水”,“愚公移山”,“拔苗助长”,我们学了这么多了。
他对学成语的兴趣越来越足,每天催着给他讲,这本书基本上快讲完了,时不时的,自己都可以运用了。
只要用得稍微靠谱的时候,就鼓励他,夸他用得真对,比如说,他用过“对牛弹琴”,还用过“高山流水”。
他随手在钢琴上弹出一些音,然后就问我,你懂得我弹得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我说对了,他就会说:对,高山流水觅知音呀!你就是我的知音。
【宁老师说:学国学重在孩子自己感兴趣,和他一起玩儿。必要死记硬背,慢慢地,他就会越来越喜欢了】
培养孩子对国学兴趣可以根据孩子喜欢听睡前故事的特点,在孩子还没有学习能力之前,父母可以挑选故事性强的经典故事,在孩子睡前讲给他听,比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孟母断机等,用国学文化日复一日地熏陶他,慢慢培养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刚才视频中的贺莉然小朋友,小小年纪就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在台上能够沉着应对对手的挑战,这些都得益于她从小对于古诗词的热爱,而这种热爱正是源于她的妈妈从小给她诵读古诗词。
2、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儿童时期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候,即使是不刻意去教,孩子也能把他所看到的、听到的行为,模仿一二。所以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家长如果以身作则,每天抽一点时间来诵读国学经典,时间久了,即使一开始不愿意,孩子也会好奇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吸引了爸爸妈妈每天去做,从而自己也开始去体验这种乐趣。
3、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孩子去接触和理解国学文化。
4、根据孩子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家长在给孩子教授国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小游戏来引导孩子学习国学,比如玩成语接龙,知识小问答,或者直接像电视节目那样,和孩子来一次飞花令的比赛。让孩子在玩中体验学习国学的乐趣,并在游戏结束后予以孩子适当的小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只有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培养出文明、儒雅、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孩子,让他受益终身。
培养孩子国学兴趣,爸爸妈妈要给孩子一个榜样,起码做到和孩子共读、伴读,平时走路聊天的时候,还可以一起合作背一首。如果能有这样的小氛围,对激发孩子的兴趣肯定是很有帮助的。
我知道很多家长对于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视的,但是也别忘了就算是装装样子,也要让孩子觉得,这个事情爸爸妈妈其实也是很喜欢的。起码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兴趣的第二条,听朗诵。现在音频资料很多,也很容易得,大家可以找一些朗诵得好的音频资料,播放给孩子听,当背景音听也可以,只要不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都可以随时播放,大家都知道英语摸耳朵的重要性,但是却忘记了,传统文化也需要摸耳朵,听多了,就熟悉了,熟悉了就容易接受,讲一讲,他就能懂。
培养兴趣的第三条,用学习成就来巩固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或许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成就感会让孩子有长久的学习动力,因此成就感比兴趣更可靠。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小文章,或者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或者是了解了很多古代文人的生平经历,扩大了自己的文学常识,以前说到古人,孩子一脸懵懵懂懂,现在却可以侃侃而谈,给你讲讲文人的趣事,那么你也不用愁了,因为他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他的自信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个性发展,他一定会继续喜欢国学。
然而,话又说回来,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就完全放弃不学了吗?当然不行,还是应该从0到1,慢慢学,人家一周背诵5首诗,那么我们家兴趣不浓,我背1首可以吧,如果能坚持下来,一年也有52首。这个数量也很可观。兴趣大的,学的面宽,学的度深,目前兴趣不大的,千万放弃不得。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看看是否符合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一般而言,一个喜欢语文课的孩子,没有排斥国学的,而一个比较不喜欢国学的,比如,讨厌背古诗词,这样的孩子,又通常是对语文学习没兴趣的。因此,如果放弃了,往往意味着孩子的语文学习会走向比较放任的一个状态。
最后,我们来说一个对很多家长来说很纠结的话题。很多家长一提到国学,大概就会想到“博大精深”、“奥涩难懂”等词,而且,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它的脉络又是什么?孩子只知道唐诗、宋词是不是就够了呢?诸子百家都是哪百家?为什么会产生诸子百家?历史著作为什么叫历史散文呢?诗歌是怎么发展的,***在什么时候进入的繁荣时期,都产生了哪些有影响力的作品? 如果再深入一些,四大名著的作者、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主要的艺术特色、人物性格又是怎样的,里面代表性的章节又是哪些,这林林总总的问题,看似杂乱入账,其实有迹可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华老师育儿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华老师育儿知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