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早教课程会议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早教课程会议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父母拿他们的经验纠正你教育孩子的方式时,产生矛盾该怎么办?
- 7周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做作业拖拉,家长该怎么办?
我是【教育研究】,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问题本质在于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的矛盾。
产生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80后、90后这一代年轻父母多数是双职工、独生子女,孩子的养育离不开父母的帮扶,但是新生代的父母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迭代,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做法,跟不上现在的潮流,于是出现了“又香又臭”的局面。
解决的方法也在于此,我们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是隔代,与我们之间还仍是亲子教育呀。我们需要跟父母:
1、厘清教育界限,对我们可以教育,对我们的孩子就是教育建议,是否***纳建议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当然,做决定时一定要和父母说清楚缘由,尊重也是解决矛盾的必修课。
2、***育理念,一个家庭出现不同的教育理念,最受伤害的不是成年人,还是认知发展还不健全的孩子,一边是爷爷奶奶,一边是爸爸妈妈,到底听谁的?时间久了,孩子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这就得不偿失了。
3、与父母共同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在某个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哪些显著效果,或者有哪些反作用,共同探讨对新一代的教育方式,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往前看。
最后,孩子的教育说起来也没有原则性的大问题,一家人还是要和平共处,气得住院更是不要不要的。
谢谢阅读,觉得有用您就点个赞👍吧~
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工作忙,生孩子照顾小孩子都离不开长辈的帮忙,这样在享受长辈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承受许多矛盾带来的后果,就是两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同的观点与态度。如何来平衡呢?
第一事先就与长辈做好沟通工作。比如照顾孩子父母帮忙,教育孩子,自己夫妻拿主意。遇到意见不统一时,不要争吵,协商解决。
第二小夫妻要有自己的立场。遇到长辈与自己意见不一时,也不要急于制止,可以等事后大家心平气和时,再慢慢交流,一定要回避孩子再讨论这个问题。说话时也要学会换位思考,注意态度与语气,可以先夸后提意见。
第三意见不一,又无法沟通时,经济能力允许,可以分开住,减少长辈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如果经济不允许,必须住到一起,那就当面不要说破,背地里可以慢慢纠正错误。
第四自己有时间多陪孩子,不要一边让长辈带孩子,一边又要指挥长辈按照自己的方法照顾孩子。也不要急于否定长辈的意见,可以见机把自己的观点慢慢渗透给老人家。
第五多关心老年人,有空就给他们报个旅游团,鼓励他们参加一个兴趣班,让他们多认识一些你比较认可的老年人,这样他们接触优秀老年人多了,思想观念也会改变的。
这根本原因是婆媳问题。时代进步,育儿方式也相应变化。
比如过去缺吃的,先让孩子吃,老一辈人认为是美德。现在衣食相对丰足,再按照“大人一口孩子一顿”来带孩子,就不合时宜了。
你好,很开心能一起交流心得体会。我的孩子目前七个半月,婆婆也是有很多比较强势的指导建议,有时甚至是命令。如孩子穿什么款式的衣服,该吃什么该喝什么…可以理解父母,他们会认为作为新父母的我们没有任何经验,不放心甚至过分担心,造成一些分歧。我平时是这样处理:
1.如果是孩子不能适应的方式,那么我会明确告诉父母,这样做孩子后来有一些不好的反应。比如冬天,婆婆来我家给孩子穿很厚还在外面裹上毯子,我们一起出去逛商场,因为太厚商场暖气太足,后来孩子热得受不了突然大叫,脸通红,那次后这个问题就不再强求穿太厚外出。
2.如果父母的方式和我的方式对孩子差不多,我会先选他们的方式尝试做。因为年轻人,有时难免马虎、照顾不周、没经验,父母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3.有时我实在不赞同,我会先听着,不正面冲突,给父母情绪上一些放松,做时选择自己认为更优的方式,也要是对的方式。
不管怎么样,父母是处于好心,过于担心,最好不***他们,不正面急于反对,这样慢慢沟通,让他们慢慢适应新变化。有时父母也会发现其实还有一些他们不知道的更好的方式。沟通多了,彼此更信任,家庭也越来越和睦!
你好,很开心能一起交流心得体会。我的孩子目前七个半月,婆婆也是有很多比较强势的指导建议,有时甚至是命令。如孩子穿什么款式的衣服,该吃什么该喝什么…可以理解父母,他们会认为作为新父母的我们没有任何经验,不放心甚至过分担心,造成一些分歧
7周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做作业拖拉,家长该怎么办?
我作为一个从事小学教育12年的老师,去学生家进行家家访。遇到最多的场景就是:“小孩妈妈一见到就拉着我:老师,孩子平时很听话。一做作业就磨磨蹭蹭,不认真啊!以前我很温柔的,现在都变得很凶……孩子在一旁不禁笑了。”
小学生做作业拖拉,是每一个陪读妈妈的心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学生、家长、老师联合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
一、从家长入手找根源。
在平时的相处,我发现某些学生除了做事磨蹭外,智力正常,追其原因在家长。通过家访得知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孩子平时都由爷爷奶奶带,老人家的溺爱导致孩子“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正是这种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养成家长不在身边不认真做作业的拖拉习惯。
于是我一般和学生的爷爷奶奶约定好:第一,取消陪读。第二、孩子放学回家后吃水果喝水,休息10分钟左右开始做作业。保证作业期间不打扰他,做完先自己检查。第三,平时在家要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学会当小帮手。通过爷爷的配合训练,我发现孩子做作业磨蹭的现象明显改观。
二、从学生入手培养习惯。
- 用心设计课堂,重难点再三强调。在教学设计时,针对本班同学的学情,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显得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结合本班实际,讲到重点时,注意语速和语调,利用板书把重点难点用红色粉笔圈一下,通过音,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 时刻关注孩子,及时提醒。当发现孩子走神时,我经常先用眼神提醒,有时提醒一下隔壁的孩子:“某某同学上课真认真。”这样一对比,孩子注意力就及时拉回来,又不损害他的自尊。
- 勤检查,及时补救这些孩子的知识漏洞。在平时的课堂上、做作业的过程中,多检查、多督促,发现他们不会的地方及时讲解,为他们查漏补缺;及时补救,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
三、家校合作,促使拖拉[_a***_]转变。
老师和家长要多联系,争取互相理解和支持。家长要多关注班群,及时了解孩子作业内容,便于督促完成,这对纠正孩子作业拖拉习惯也是有好处的。孩子作业拖拉的习惯并非一日之寒,家长需要耐心指导,要善于发现孩子每一天的进步,及时激励孩子。
看到有些答主将解决方法重点引向“培养孩子注意力”,苏强认为方向错了。
一、“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伪结论,是我们大人按主观感受给孩子的主观臆断。
孩子是通过探索发现-成功体验-再探索……这样的过程来认知和学习。如,孩子玩游戏玩手机注意力很集中,是吧?也学得很高效,是吧?因为那符合“探索发现-成功体验_再探索……”的过程。
二、家长对“课后作业”的认识是错误的
课后作业目的是帮学生查漏补缺的,即通过作业知道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到什么程度了,哪些知识点没掌握……再如何补回来。
不知是不是作业老师打分的原因(速强认为只打分数,缺少点评的作业评价是不足的),很多家长将作业对错与考试成绩等同起来了,看到做错了就着急,就来情绪。结果让“陪孩子做作业”成了浓烟滚滚的战场。
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近玩边做……
7岁孩子有这些现象太正常了,说明孩子对作业或家长辅导方式没有兴趣甚至反感。
家长要做不是将完成作业当成天大的事,硬着头皮做对做完。这样,双方的体验都不好,一次二次……多次后,家长烦不胜烦不说,还造成孩子厌学甚至不想去学校。
四、反思及建议
1、家长不可能陪孩子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作业,做作业是学生的事。而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才是我们大人包括老师和家长要做的。
2、家长以其硬着头皮,吃力不讨好陪孩子做作业,不如花这样的时间,比较系统地学习怎么做孩子的引导者,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学会认同孩子的感受并管理自己的情绪,知道如何鼓励孩子让孩子积累成功体验,将学习变得有趣……等等。
扪心自问,为工作为事业,我们花了多长时间和精力学习?而为了孩子的教育,自己又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不是天生就可成为好父母的!如果家长没耐心去系统学习自己应学应掌握的孩子教育知识,自己是不是那个“注意力不集中”不做成功课不完成作业的孩子?
感谢邀请。我来告诉你该怎么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做事效率高,也就是说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7周岁的孩子,正是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这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也是起始阶段,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把握好,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的。
首先,要给孩子定规矩,这点非常重要。
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家,你就问孩子,今天老师布置了哪些作业,你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孩子答不出来,你自己给他估计。接着你就需要空出这段时间来陪孩子完成作业,毕竟低年级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你要看着他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作业。
但这”看“,不是一直在旁边指指点点,而是你看你的书或者做一些手工活,然后静静地陪着孩子做。
在这过程中原则上也不允许他起来喝水、上厕所、吃水果等等,必须认真、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当然遇到孩子不会的,你要和他一起解决,但最好不要过多说话,更不能指责,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等快到时间的时候,你就该提醒孩子,告诉他时间快到了,要抓紧时间,不然他就不能看电视了,不能玩游戏了等等,他最喜欢做什么,你就说什么,以提高他最后的效率。
孩子按时完成了,就该大大地表扬或给奖励看电视或玩游戏的时间等,以鼓励孩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早教课程会议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早教课程会议图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