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知行育儿知识重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知行育儿知识重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中国式育儿为何总是“知行不一”?
中国式育儿为何总是“知行不一”?
中国式?什么是中国式,对此我无法回答,我不认为所有中国人的育儿方式有问题。中国人传统的孝道教育,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应用到育儿中,我觉得是一种有利的教育方式二。
而所谓的“知行不一”,在育儿过程中的确是一个弊端。父母以身作则,执行一直,为孩子梳理好的榜样,比一味地用语言或者去惩罚孩子要有效一百倍。
谢邀。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不仅仅是一个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为育人父母提出一个警示,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尽量做到:‘知行合一’。
图片来自网络
说实在的,真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通不断学习与反省才能进入那种境界,也许一生也达不到。我自己也会陷入‘知行不一’的时候,我认为主要是
当我们知道了一些育儿知识后,心里非常认可,下定决心将来面对孩子时,用所学的知识去行动,结果呢?还是老样子。比如,带孩子去超市,约定好的,只能买一样玩具。可到超市后,孩子被琳琅满目的玩具吸引,买了这个又想那个,不买就发脾气,甚至于躺地上打滚。这场景非常熟悉吧,开始父母会耐心地告诉孩子,我们的约定是,今天只能买一件,对不对,另一个下次再来买,好吗?反复给孩子讲后,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并不买帐。父母开始失去耐心,心中发怒,一切原则失效。开始对孩子命令、批评、威胁等手段。
究其原因,当我们对育儿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有个内化的过程,只有当这些知识内化成我们自己的,才能很自然的指导我们的行动,而不是靠思维去控制我们的行为。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与我们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老是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忽略孩子的感受。经常会,我认为会怎样?而不是你觉得呢?就说孩子报考学校吧!孩子说:我想上高中,将来报考一门喜欢的小语种。父母:多方评比,老师请教。最后告诉孩子,根据你的成绩,与其上一般的高中,不如上一所好的技校,可以读五年大专然后升本。最后按父母的意见,读了父母选的学校与专业,孩子呢?不喜欢也只能接受。
这样做,父母是为孩子好,但行为上却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不是去挑战而是退而求其次,学什么是为了父母,更别说鼓励孩子活出自我。
现在陪孩子学习的父母不在少数,崩溃的家长比例也不少,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父母是想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到最终引导孩子踏上自主学习之路,可以结果却成了监督孩子学习,孩子却养成了依赖心理。这问题就在父母容不得孩子犯错,看到一点错误就去纠正,反复讲几遍就失去耐心,认为这么简单的题,孩子为啥就不明白呢?实质上,父母如果把自己变为孩子,自然就能理解他们们为什么会这样。
总之,为何难以做到‘知行合一’,主要在我们太过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忽略自然发展的规律;缺乏沉下心来好好学习最基本的育儿知识,缺乏修炼做父母的艺术。
我觉得是大环境造就的,也是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彻底颠覆,上一辈按照他们当时的环境对我们的教育,急需满足物质需求,仅仅依于吃饱穿暖,读书有出息的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对自身的要求和行为达不到一个层次,所以才会对下一代的教育出现知行不合一的局面
知行不一,应该算是人性的弱点了吧。比如,道理都懂,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育儿知行不一,多半是出在父母本身的问题,父母要注意了。
父母都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往往在教育的时候,被自己出卖了,你的说话和做事方式永远在影响孩子,比如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希望孩子动手能力强,但是这也怕孩子受伤,那也怕孩子弄坏。怎么动手?
👉希望孩子有礼貌,可是自己却总是不注意用语,突然发现有一天孩子说出惊奇的话你也哭笑不得。所以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讲信用。
教孩子同样也是审视自己,多关注细节,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个人认为,根源在于社会的大环境所致,加上中国根深蒂固的教育体制以及自身的教育生活背景,三者息息相关。现如今,孩子除了生好还需养好。想养好就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而在输入的同时却没深究,那照搬过来的只是皮毛,在实际中突然发现状况百出。也因为自身育儿也只是从父母那儿言传身教来的,深知其中的不足,急于见效,所以一谓模仿,照搬。那就会造成知行不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知行育儿知识重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知行育儿知识重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