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育儿知识心理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育儿知识心理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育儿心理语录?
- 家庭教育中,父母最伤害孩子身心的行为有哪些?
- 青少年心理问题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育儿心理语录?
育儿需要有爱和耐心,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修正。
别总是期望孩子成为完美的小天使,让他们偶尔犯错,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关心、支持、鼓励将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必须之道。
知乎中有个被浏览超过1263万的问题是“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根据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总结了父母最伤害孩子身心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种。
1、动辄打骂、吼叫,迁怒和无视,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温暖。
孩子玩手机或电脑,踢球弄脏了衣服,弄乱了家里的东西,等待他们的是打骂、吼叫甚至惩罚;即便孩子没做错,可父母在外受了气,回来就拿孩子出气,迁怒于孩子,到头来还是因为孩子的错;整天忙于工作赚钱,一天到晚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孩子的喜怒哀乐一概不知也不关心。
《少年的你》中的小北,被父亲抛弃,被母亲嫌弃,13岁离家过上小混混的生活,从未感受到家的温暖。遇到陈念,唯一一个关心他的人,而宁愿为了保护她放弃自由、身陷囹圄——正是源自对温暖的渴望。
多少人因为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而陷入心灵的流浪和痛苦。
2、批评、贬损,对比别人家孩子各种不满,让孩子自卑怯懦
既然说的是行为,那我们就从行为这方面来着手谈。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不是又在说套话,而是深切感受)。因为孩子今后的自尊、自信、自爱都是来自于成长家庭。孩子以后的生活、工作如果一塌糊涂,那也给整个大家庭带来了阴霾。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打地基”的角色,房子盖得好不好、斜不斜,就看地基打的牢不牢!
有些家长,是不经意中,做出了伤害了孩子成长行为,有时不一定是有意而为之:
1、冷谈、漠视:孩子的成长中,是需要与爸爸妈妈的感情亲密,才能获得非常强的安全感。如果父母冷谈孩子(特别是母亲),孩子长大后,无法与他人建立很好的亲密关系。以后长大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为:反复谈恋爱不成功、不愿结婚、没有交心的好朋友。
2、贬低、鄙视:父母与孩子相处中,有时是下意识的一个行为--轻轻一瞥,都会包含着很多内容。有爱、宽容在里面,也有的父母是瞧不起、鄙视在里面。有时父母负性的这一瞥,像针一样扎在孩子内心,有的孩子一辈子都拔不掉。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为:自卑(或是自负)、焦虑、与他人关系紧张。
3、责打、谩骂:孩子犯错了,不一定要用这样的暴力方式解决。父母的这样行为,只会让孩子长大后会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怯懦、自卑,或是脾气暴躁、个性乖张,女孩容易出现随便找个人嫁了.......。
1. 孩子的自我價值
拿別人的孩子的優點比自己的孩子的缺點,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沒有自我價值。
2. 孩子對別人的認知能力
父母覺得我家孩子最優秀、最嬌貴,因此沒有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社群份子價值。
3. 孩子的自立能力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沒要也給,只是為了滿足父母自己的虛榮心,不給孩子發展自立的機會和能力。
4. 孩子的好奇心與判斷力
父母不認真回答孩子問題,覺得孩子的問題很煩人,讓孩子失去興趣,也失去理解和判斷力。
5. 情感成熟度與個性化的表達能力
父母忽略孩子的情緒,只要求他們學習成績優秀,認為只有學校要求才是對的,沒有細心觀察與培養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
家庭教育中,最伤孩子重点以下2点:1.过于强势,过于关心,急于求成,不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践行的空间,让孩子无法成长;2.言语简单粗暴或过于公式化,不停唠叨,让孩子必须分出相当大的精力去抗压,长此以往,精神紧长,身心俱疲,走向自闭或极端,非常可怕。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做得太多,忘记了孩子才是教育主体,教育根本,我们的教育应遵循其成长规律方能有效,就像开车,养花。陪伴,快乐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等都是极端错误理念,建立孩子自我认知,培养独立人格,养成良好思维,学习生活习惯,孩子自会优秀。教育本不难,巧妙在其中,孩子为主体,一切自然成。
一,口无遮拦骂孩子。二、暴力相向打孩子。三,讽喻斥责伤孩子、四、横眉冷眼逼孩子。五,自以为是疼孩子。六,横加干涉管孩子。七,人前指责批孩子,八,喋喋不休烦孩子,九,夫妻打架吓孩子,十,不懂装懂欺孩子。
以上十条不甚全面,也是对当前社会抚养孩子成长的一点感悟和浅见!
青少年心理问题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 在学习方面,会感觉压力过大、讨厌上学、学习障碍、考试焦虑、学习惯性的干扰等等问题。
2. 在心里方面,有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孤独、自闭、挫折适应等等的问题。
3. 在人际交往方面,会出现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处理等问题。
还有出现沾染不良的习惯和不良行为的问题,如迷恋网络、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等问题。更严重的会出现青少年犯罪等等问题。
青春期阶段要面临人生重要的三次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加上现在社会环境让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
12-18岁的孩子特别容易出现厌学和情绪问题,如焦虑、烦躁、抑郁等。
孩子情绪不好,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亲子冲突,如***、骂人、砸东西、拒绝上学、长时间玩手机、作息不规律。
并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的问题,如孤僻、自我封闭,不愿意跟人交流。
还有很多家长都关心的早恋及校园霸凌问题。
研究调查发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占13%,初中生15%,高中生19%,大学生25%。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他表现出来的问题和行为就会越来越多。
大部分人的青少年还处于中学时期,这个时候学习压力巨大,每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家里、学校在学习方面也抓得紧,而偏偏又碰上快速发育,生理骤变,心理波动很大,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想亲近却又不敢亲近的社交恐惧。在此之前,青少年们大多是埋头学习,生活简单无波澜。在进入青少年时期后,身体快速发育,并开始伴有性别特征出现。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没有心理准备青少年们措不及防,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们也非常地好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变化,会从各种途径去了解,但心里却又怕这些变化会让自己在人群中被当做异类,有的会出现社交恐惧、自卑等心理。他们大部分人会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有人在背后窃窃私语,他们都会疑心是否在讨论自己,走到大街上,他们都会感觉好多人都在注视自己,而实际上压根就没有。重要第三人的看***对他们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终生。他们一方面从内心想融入群体,渴望被他人接纳,另一方面却又刻意逃避,生怕别人会闲言碎语。他们只会和同龄的同性同学、朋友分享,走得很近,对于异性则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有意疏远。
2、看似成熟却又不成熟的[_a***_]心理。一提到青少年,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想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会很叛逆,情绪反应很大,易激惹。确实,因为一方面由于青少年们自己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变得身材高大,开始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大人了,自我意识在快速觉醒,内心里希望父母能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尊重他们;另一方面,由于实际上他们心智还没有发展完善,在考虑问题等方面还略显幼稚,无法让父母放心,父母还是会精心呵护,仍是当做小孩看待。因此,在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矛盾就埋下了。如果父母依然没有觉察到微妙的心理变化,还是按照老方法来处理,就极有可能在他们之间爆发出大战争。当然,很多父母也都能意识到青少年的变化,这时就需要***取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来对待,否则强硬的态度只会引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少年更强硬的反抗,从而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父母天天念叨叛逆。
3、表现勇敢实则脆弱的矛盾人格。由于他们还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格还正在形成,有的时候会表现出多样的矛盾特性。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缺乏成熟的理解,可以一下子把你捧上天,一下子把你摔在地。他们会狂热的追求某个明星,也会旗帜鲜明地讨厌一种制度。他们就像还没有被驯服的野马,精力充沛、横冲直撞,还有待于在社会中历练。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容易两极分化。由于他们还不成熟,常常会喜怒无常,还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而随之带来的就是因为学习、生活***等所带来的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家庭合力正确对待,只要平稳度过了这个时候,后面也就慢慢成熟了。一旦处理不当,导致后悔莫及的事情也不在少数。所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极大关注,妥善处理。
欢迎关注喃笔记,一起说教育,谈心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育儿知识心理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育儿知识心理问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